曾经,这里是“黄沙遮天日,飞鸟无栖树”的荒漠沙地;
如今,这里是有着百万亩人工林海、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。
在塞罕坝机械林场,苗圃工人给松树苗浇水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佟德印 摄
三代人,59年,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,听从党的召唤,用青春与奋斗,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“人间奇迹”,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铸就了“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”的塞罕坝精神。
这一精神,是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核心密码,也将激励我们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。
牢记使命 创造奇迹
走进地处河北最北端与内蒙古交界的塞罕坝机械林场,置身茫茫林海,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寸草难生的一片荒漠。
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员工在植树(2014年5月1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
塞罕坝,意为“美丽的高岭”,曾是清代皇家猎苑“木兰围场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后因开围垦荒、大肆砍树,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。
20世纪60年代初,为改变“风沙紧逼北京城”的严峻形势,国家下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,恢复植被,阻断风沙。
在荒凉了近半个世纪的塞罕坝植树造林谈何容易?最低气温零下43.3℃,年平均温度零下1.3℃,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几乎为零……林场第一批建设者赵振宇回忆说:“当时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,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,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。”
听党召唤,不辱使命。尽管条件艰苦,却未挡住一群年轻人勇于担当的步伐。1962年,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,与当地林场242名干部职工一起,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队伍,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。
塞罕坝机械林场风光(8月22日摄,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
“那时,我们喝的是雪水、雨水、沟塘子里的水,吃的是黑莜面窝头、土豆和咸菜。”当年跟5个女同学一起毅然奔赴坝上的陈彦娴,如今已是满头银发,忆起当年的艰苦磨难却未曾有过后悔,“每每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树苗长成大树,幸福感就难以言说。”
因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,1962年、1963年塞罕坝造林成活率不到8%,一次又一次造林失败,动摇了人们的信心。
“山上能自然生长落叶松,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!”时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下了狠心,带领职工在距离林场办公区不远的马蹄坑开展了一场“马蹄坑大会战”。连续多日吃住在山上,艰苦付出终换来回报:这次“会战”共栽植落叶松516亩,成活率达90%以上。王尚海激动地跪在山坡上,泪流满面。
忠于使命的精神贯穿王尚海的一生。1989年去世后,家人遵从遗愿,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坝。伴他长眠的落叶松林如今叫“尚海纪念林”,成为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地。
刘军(右)、王娟夫妇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外(8月2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
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:“为首都阻沙源、为京津涵水源就是塞罕坝人的崇高理想,种树就是他们坚如磐石的使命。”
2017年8月,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,为塞罕坝精神作出定义: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。
艰苦创业 接续奋斗
在党的召唤下,一批又一批、一代又一代年轻建设者们,不断进行绿色接力,“塞罕坝精神”跨越时空薪火相传。
在塞罕坝有句老话,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。
防火瞭望员刘军和王娟就是这样一对夫妻。住在林场深处的“望海楼”,他们白天每15分钟要通报一次林区火情,重点时期夜间每1小时通报一次。常年与寂寞为伍,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一待就是23年。
“选择林业,就是选择奉献。”1973年到坝上的第二代创业者邓宝珠说,两个儿子如今都在林场,从事林场护林员和施工员工作。
安徽省蚌埠市沫河口工业园区开源大道30号
0552-2835553
1241907468@qq.com
©2021-2026 安徽瑞辰植保工程有限公司
皖ICP备2021017115号-1 技术支持:卫宁网络